习平时泄色思

【讲好辽宁故事】盟员林承志谈教育感悟: 感悟为师之道
发布时间:2023/9/18 13:21:09) 点击:1141次 作者:民盟沈阳市委 签发人:王东  【关闭】
      编者按: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以教育为主界别之一的参政党,民盟沈阳市委会始终以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广大盟员教育工作者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责任和担当。在盟务工作中又是参政履职的重要力量,为我市教育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时深度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打造出“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品牌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展示了民盟盟员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民盟沈阳市委会向广大盟员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并推出“盟员谈教育感悟”专栏,诚邀盟内广大教育工作者共话教育感悟。
感悟为师之道

民盟沈阳师范大学委员会原主委  林承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巨著《师说》中的名句,几乎妇孺皆知。但真正感悟这为师之道,其实并非易事。按昌黎先生之说,为师者肩负三项重任:传道、授业、解惑。然而,传何道?如何传?授啥业?怎么授?何为解惑?怎样解?这一连串的疑惑,恐怕是为师者一生都在求索的。以本人四十余年的为师经历有如下感悟:

     为师传道,首先应传为人之道。如何做人,是每个人终生必做的学问中的学问。纵观人间市井百态,为人诚信最为要紧,不诚则难以取信,无信则一事难成。妄言欺诈,坑蒙拐骗者,也许得逞于一时,但路遥知马力,终将失信于广众,最后落得为人不齿的下场。正如孔老夫子所言:“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往今来,以诚信而获誉者有之;以失信而毁誉者亦有之。晋文公退避三舍是王者之诚信;崔枢还珠是读书人的诚信;明山宾卖牛则是市井百姓之诚信。由此可见,人无论高低贵贱,讲诚信者必千古流芳。其次,为师传道要传理想追求之道,理想追求乃人生意义所在。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人类有了理想,才能使世界不断进步。人若无崇高理想、无目标追求,则无异于行尸走肉。最后,传道不是简单的“讲道理”,它关注的是人格品质的培养,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传道”必须体现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应该通过师者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之。

     为师授业,即传授知识。知识,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的熟悉程度。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但是,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知识只有得到应用,才具有实际价值。因此,为师授业,万不可仅仅机械地转述知识的内容,而是要注重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传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招法,即常言所说的: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对于流传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主张很不以为然,因为,昌黎先生在《师说》中已明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尽管“水”的多少是前提条件,“水”量不足,难以为师,“与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欺世盗名者之为,乃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之计耳!但为师能否授业良好,更重要的取决于向求学者传授用“水”之理和取“水”之道。

     为师解惑,乃是在为人之道,为事之业有迷惑时为其解答,消除疑惑。解惑的前提是有“惑”,即先启发产生困惑,再进行解答。若连“惑”都产生不了,那还谈何解之。如何才能产生需要解答之“惑”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解答其词,使其清楚;“发”意为开其意、指导。因此,解惑首先是启发引导学生先主动学习,即自己“学走路”,为师不能“抱着走”或“背着走”。惟有自学成才,少有听课成才。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积极性。解惑之要素有三:其一曰释疑解惑的范导性,即根据学生问题的特点为学生释疑解惑。其二为问答逻辑的艺术化,即解答学生问题是一种艺术。对学生问题的最理想解答,应当是不仅说明道理,而且充满智慧;不仅说清楚道理,而且说道理的过程和方式本身也具有哲理性;不仅令人信服,而且能打动人;不仅问题的答案本身使学生获益,而且问题的解答还能给学生比答案本身更多的东西。其三则是对话逻辑的开放式,即对学生问题的解答应“与时俱进”,及时地跟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保持与学生思想状况更密切的联系。

     其实,为师之道,除了昌黎先生所说的上述三项职责以外,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和学生交心、交朋友,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特别是为他们解开心结。我为师这四十余年,教过的学生盖以千计,来自祖国各地,南至金陵,北达冰城,西抵天山,东到鸭绿江;长者年高于我,优者为我楷模,但他们大多视我为良师益友。

     人们之所以用“辛勤的园丁”“吐丝的春蚕”“燃烧的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各种赞美的语言来褒扬教师,就是因为为师有这些至高无上的责任和义务。总而言之,为师之道,就是要谨记:为后代启蒙开塞,做学生良师益友;为人师表,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吐丝成灰,大爱无疆。

      最后,以一组十六字令(四首)作为本文结尾:

      其一:师,传道做人重信义。树理想,循循入哲理。

      其二:师,授业专攻育能力。求创新,终生会学习。

      其三:师,解惑悱发善释疑。讲范导,启发有技艺。

      其四:师,良师益友铭心底。倾注爱,不倦做人梯。



作者简介:



     林承志,民盟沈阳师范大学委员会原主委,沈阳师范大学退休教师,三级教授,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